学院党委书记“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讲稿
日期:2018-08-10 22:59:34  发布人:党委组织部

 

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核心

切实加强师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以推进,特别是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目前,高校学生大多是“95,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同时,他们尚未完成知识体系的搭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确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强化教师主导,遵循三大规律,紧扣重点环节,在精准发力中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在有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带来复杂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

无论什么时候,思想政治工作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要从发展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复兴的高度,着眼于决胜全面小康,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基固本、改革创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坚持四个自信,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讲话站位高远、立意深刻、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的纲领性文献,是在理论研究上不断突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更好担负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当前,随着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与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增强阵地意识,坚定政治方向,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一)中国道路何以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历史地看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明确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直气壮地反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或两种错误思潮,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自信,并不是心理上的自负与浮夸,而是因为这条道路是复兴中华的正确道路,同时体现着对人类未来发展的自觉担当。

1.中国道路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中国道路是党和人民在中国建立、建设实践中,历经艰难曲折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性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在道路问题上,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决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不能指望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步步紧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道路。但是,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符合中国国情,结果都行不通。历史昭示人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必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上世纪50年代,为彻底改变近代以来国家贫弱的局面,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摸索,以期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正确道路。从最初的“以俄为师”、走俄国人的路,到提出要“以苏为鉴”,通过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汲取之前30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历经的诸如“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革”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和顺应世界发展大势,通过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进行拨乱反正,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克服了前进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不断在新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敏锐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低,各方面事业发展还很不完善,认为中国的发展离马克思、恩格斯等共产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情形存在差别,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据这个判断,我们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遵循,终于成功地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前进模式。因此,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国人历经曲折、坚持不懈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寻得的发展道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高度认同。

中国道路之所以行得通、走得对,关键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植根于中国社会这片沃土、立足于中国的独特国情,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正是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中国道路遵循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中国人民的科学选择。

在探索总结中国道路过程中,我们逐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因果联系,真正领悟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成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研究它。”在探索总结中国道路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它当成科学,致力于研究和揭示它的本质和规律。进入新世纪后,我们更是逐步地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党执政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指引我们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并力图把握和运用好国家达到“现代性”所应该契合的一般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把握和运用好政党运作规范、执政党运作方式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把握和运用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符合社会进步的包容性发展等规律。

在此基础上,中国道路深刻而集中地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领导核心、实践依据、根本途径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清晰准确地界定和阐释了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初步揭示了中国道路的基本规律,即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的八个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道路这一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也有力地说明了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有些人所声称的“中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更非所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或是歪曲地认为中国是在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错误认识。

3.中国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蕴含着强大生命力。

中国道路有利于实现中国崛起。坚定地走中国道路,充分地激起了各阶层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活力全面迸发,从而使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体现为经济韧劲好、就业充分、杠杆化风险低、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回旋余地大等特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不断彰显了“中国优势”,使中国这条东方巨龙腾空而起,令那些抱有巨大优越感、自认为代表人类社会前进方向的西方社会为之震撼。

中国道路迸发出来的旺盛生命力,打破了西方发展模式为人类社会终极模式且不可改变不可战胜的神话,突破了其妄图主导全球发展的垄断局面,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现代性”提供了极大的参考空间。然而,相对西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现代化路径而言,中国道路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上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在对外交往理念、政策和行为上有自己独有的标准,这使一些西方学者出于其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或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质疑甚至丑化中国道路,大肆否定中国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否定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夸大中国道路面临的问题,认为中国道路在表面的风光之下,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危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图谋不攻自破。

军事上:对外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现拥有两航空母舰。

科技上:屠呦呦和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

政治上:联合国五大常务理事国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现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文化上:教育水平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

体育成就上:全面走向世界整体提升,2008年举办奥运再掀夺金潮,体育名星层出,如姚明、李娜、叶诗雯、孙扬、刘翔、朱婷等。即将举办冬奥会。

影视文化上: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004年至2017年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19%,2017年突破1.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34%。

4.中国道路由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前进。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形成的执政优势,使其具有了其他任何政治力量都无法比拟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具有独特的政治魅力。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的砥砺前进,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才使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社会进步向前发展的最核心力量,才是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主心骨,才是缩小贫富差距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基石,也是实现社会持续繁荣和谐的最坚强的领导者。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定海神针”,这使我们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对中国道路充满了自信。因此,可以毫不吝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保持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裕、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方式的必由之路。

5.中国道路自信是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的必然逻辑。

同印度比,会得出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印度和中国的巨大差别大致可以概括为2461020和不可比。2就是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印度的2倍,尽管中国的可耕地少于印度。4就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外贸总额、原油产量、发电量等大约是印度的4倍。6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钢产量、电视机数量等大约是印度的6倍,而艾滋病人数比印度低6倍。10就是中国吸引外资额大约是印度的10倍,中国的人均寿命也高印度10岁。20就是中国吸引的境外游客的数量约为印度的20倍。两国在高铁、高速公路、奥运会奖牌总数、妇女地位、贫民窟状况等方面,两个国家无法比,中国的情况比印度不知好多少倍。

同朝鲜比,会得出我们必须搞改革开放;同前苏联相比,会得出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可以说,正是丧失了对自己所选择的发展道路的信心,才导致了苏联共产党下台和国家的悲剧解体。当今世界,所谓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思潮粉墨登场,它们鼓吹中国应在经济制度上实行彻底私有化、政治上实行绝对自由化,完全改变中国现实,休克式地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试图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动摇中国人民的信念,奢望要中国改旗易帜,把中国引向邪路。然而,以“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基本内涵的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泛滥,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是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拉美国家走西方国家为其设计的新自由主义发展道路以来,无力扭转经济和金融危机、出现持续的经济衰退、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苏东剧变式的“休克疗法”,非但没有因此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反而陷入了发展的“陷阱”不能自拔,甚至“休克”了。正如俄罗斯经济学家克洛茨沃格所说的那样,20世纪初处在黑暗中的中国曾以发生十月革命的俄国为师。今天,建议中国同志要牢记历史的教训,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中国发展迅速的奥秘何在?显然,最根本的奥秘就在于我们成功探索并坚定自信地走中国道路。

丧失自信的国家永远看不到希望,缺乏自信的民族永远没有前途。坚守中国道路是政治自信与民族自觉的有机统一。自信不是自满,有了中国道路不等于万事大吉了,沿着这条道路顺利前进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自信也不是自我僵化,在未来的征程中还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与时俱进拓展中国道路。中国道路的特色,使我们有足够自信沿着这条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中国何以理论自信。中国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

中国理论具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传承。理论必有所宗、有所依。中国理论的思想传承可上溯170年甚至500年。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贯穿中国理论始终。像共产主义理想、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的经济制度、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中国理论的核心思想都是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现在有的同志称中国理论为马克思主义3.0、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很形象,也很好。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创新与传承的水乳交融,说的是新话,但根本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承也表现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接着说。这巨人就是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因为有毛泽东思想,才有中国理论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历史与逻辑可能。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理论的直接理论准备、基本思想前提;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成为中国理论的宝贵思想资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理论“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

薄熙来唱红打黑唱红自己不红,打黑自己沾黑薄熙来在重庆大搞唱红打黑,通过唱红对民众洗脑,通过打黑”对民营企业家的财产进行抢夺。薄熙来利用民众对贫富差距的愤恨心理,把打黑的目标对准民营企业家。普通百姓对那些开宝马住别墅的富人向来没有好感,拿这些富商和私企老板开刀。这是薄熙来得到不少民众支持的原因。重庆“打黑”认定了500多个“黑社会组织”,其中大半是合法民营企业家,从中强行没收了1000多亿的资产。

中国理论具有自觉自信的中国气派。中国气派远而言之,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积淀;近而观之,是百年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新文化的熏习。彰显中国气派,既是中国理论的自觉追求,更是自信的反映。它体现在形式上不搞洋八股,不唱空洞抽象的调头,话语简明朴实、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更重要的是其内容与精髓上的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思维。中国立场,就是让曾饱受列强欺侮、尚处于欠发达状态的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价值,就是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让13亿多中国人民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思维,就是用天人合一理念观察宇宙、用协和万邦理念思考国际、用和而不同理念构建社会、用仁者爱人理念与人相处。中国气派滋养中国,也润泽世界。当今世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天人合一”为人类修复自己的家园送上一剂良药;放眼全球,各国因诸多利益纠纷甚至冲突而可能擦枪走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恐怕是实现各得其所的最佳选择;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沉湎于发展方式“唯一解”时,“和而不同”正在告诉世界还有别样的抉择、别样的精彩。

2003年,有关部门对原黑龙江省政协主席韩桂芝的问题进行初核,为了躲避中纪委即将到来的“双规”,韩桂芝每天呆在家里烧香拜佛,祈求保佑。韩桂芝专门找人在房间里设计了佛龛,供奉泥佛、瓷佛、金佛三种佛像,从早到晚香烟不断。韩桂芝还经常进庙宇烧香拜佛。在中纪委“双规”期间,韩桂芝常常面对着墙壁念叨:“佛啊,你为什么不保佑我!”

中国理论彰显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化、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发展,以反映实践诉求、彰显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直面新常态、顺应新常态,实践在创新,制度在创新,理论也在创新。中国梦的提出,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一个既有憧憬、有盼头,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一个既科学崇高又让人喜闻乐见的理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亲和、更加清晰、更加具体。“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面”中再续辉煌。“一带一路”“新型大国关系”“中拉时间”“欢迎搭中国发展的便车”等一连串新话语,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道路的新图景,体现了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和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等等。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它深刻思考并回答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共产党应有什么样的担当、中国的国家治理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等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中国理论作出了重大创新,进一步坚定着中国理论自信。

(三)中国何以制度自信。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集中制,特别行政区制度,中央行政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制度之所以自信,在于它具有独特优势,具有活力潜力,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取得显著制度绩效,获得社会广泛认可,有着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建构一个国家制度的过程,既是自主组织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过程。其中,自主组织与规范是根本,只有这样,建构的制度才有根基和生命力。基于中国人自己的深思熟虑和自主选择,中国在告别传统制度文明后,成功塑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

中国制度是自主构建起来的。从中国现代国家制度的结构要素来看,中国现代国家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国家制度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其要素主要来自西方所开启的现代制度文明体系。但从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看,中国现代国家制度是中国人自己建构起来的。考察中国从传统制度文明向现代制度文明转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制度文明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中国人经历了一次次试错性的探索和实践慢慢摸索出来的。这其中有两个历史大势起到了决定作用:一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即人民民主;二是保持国家转型过程的统一性,使国家实现整体的现代转型。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前一个历史大势的作用来理解现代中国制度文明。实际上,中国现代制度文明的具体制度建构及国家组织形态,主要受后一个历史大势的影响,这就是长期保持国家的内在统一性,即在现代化转型中维系一个统一的中国。

中国制度的构建有自己的逻辑。就国家转型与现代国家建构所面临的基础和任务来看,西方面临的是如何使高度的分散性整合为内在的一体化;而中国面临的是如何使传统的大一统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延续为一体化的现代国家。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中国的国家转型与现代制度建构,无论如何不能照搬西方的逻辑,而必须充分把握中国自己的逻辑。传统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不是内生的,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中国现代制度的建构必须将现代化所要求的现代国家建设方案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探索和把握自己的逻辑,走出中国的路。正因为中国做到了这一点,才建构起能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现代制度,形成强大的制度自信。可以说,尽管中国制度的构成要素不是中国传统的,但整个制度体系的建构者和制造者是中国人自己。领导中国制度建构和制造的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制度的构建有自己的核心力量。在中国现代制度建构与国家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核心力量。这个政党是基于承担领导革命和建设新社会、新国家而产生的政党,天然承载着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将全体民众凝聚为一个有机的集合体即人民,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二是维系国家的内在统一,保持国家整体转型与发展。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既定位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同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中国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地位。作为中国现代制度建构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现代制度建构的过程中,赋予中国现代制度以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从而建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国制度的构建有基础原则。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在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规律三者有机统一基础上进行制度建构的。由此,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些制度建构原则:第一,现代化原则,将民主与法治作为中国建构现代制度的基本准绳。第二,人民当家作主原则,坚持和完善保证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并有效监督立法、行政和司法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维护国家统一原则,通过单一制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机统一,保证多民族国家的内在统一与和谐。第四,创造有效发展原则,不谈虚幻的民主,坚持建设能够创造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的实实在在的民主制度,如大力推行既吸纳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又能优化国家科学决策的协商民主。第五,法治化原则,强调制度是国家治理之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六,自主实践原则。中国共产党所建构的制度体系并不简单地从概念、价值或外来的某种模式出发,而是基于自主的实践和探索,以保障其必要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我国今天的制度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在很多方面既超越了资本主义,又扬弃了传统社会主义。而有些同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因贪污受贿,且数额特别巨大,于200038日被依法执行死刑。胡长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省部级官员。胡长清把他儿子送到国外,并对儿子说,共产党迟早要完。

制度运行高效有目共睹。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实行集体领导和最广泛的民主集中制,所以我们党和政府具有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可以组织和调动千百万党员与人民群众为共同的事业奋斗。与此相应,我们的政治体制保证了能够为国家发展作出长远规划,并尽快落实重大计划、完成重大任务。中国这些年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此直接相关。

制度运行稳定也很明显。在政党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这样既能保持共产党执政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能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主义弊病,也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中计划经济过于僵化的缺陷。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一元指导、多样并存”的方针,既保证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方向正确,又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制度运行和谐十分突出。我国内部的民族关系、干群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讲是和谐的,尽管有一些矛盾。就社会秩序来说,今天世界上,中国可以说是最稳定的、安全系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制度运行和平最令人赞叹。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真正走了一条并且还会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西方一些大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曾开辟殖民地、侵略他国,甚至发动世界大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文化价值,决定了中国没有也决不会走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老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以及跟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发展起来,这是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以及世界上最大的电信网络等举世瞩目的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大飞跃与中国制度紧密相连。这一点,德国原总理施罗德深受感触。德国总理施罗德(200312)参加了上海磁悬浮列车(连接上海市区与浦东机场的高速列车)的启用仪式。媒体问为什么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列车最终由中国而不是德国购买并投入使用。施罗德答道:“因为德国修建这样的项目有太多争议,首先是费用,其次是环境,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顾及。中国则不同,中国由政府决策,如果有需要,那么就修建。在中国,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这样一种独特优势在今后中国的发展中还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帮助我们不断解决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197810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抵达东京,展开了为期8天的对日访问行程。这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小平同志此行最主要的一件事,是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但此行一个小小的安排把高铁这个话题牵扯了进来。根据行程安排,小平同志1026日要从日本东京去京都。东京到京都的距离大约是370公里,比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稍远一点。这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距离,坐飞机吧,太近了,刚起飞就该降落了;坐汽车吧,这个距离的旅行时间大约需要四五个小时,也很不舒服。于是,日方极力向中方推荐乘坐新干线。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方想在小平同志面前显摆一下。于是,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最终选择乘坐日本的号新干线去京都。

在邓小平乘坐的—81新干线列车上,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邓小平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

邓小平这次日本访问,意外地成了高铁概念在中国的一次大普及。日本高铁是很牛,但是中国铁路人也不认怂。现在,高铁在中国飞速发展,2016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过2.2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里程的65%以上。

在美国,高铁建设基金投资谨慎,加州高铁论证30年才立项。美国加州州长布朗看到中国高铁的发展现状,非常羡慕中国制度。

制度自信表明中国制度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能够推动中国进步与发展,但这不等于中国目前的制度体系已经完善。客观地讲,中国全面推进制度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国家的宏观制度向中观制度和微观制度的延伸与相互配套也才刚刚开始。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制度建设的新目标,开启了中国新一轮制度建设。充分的制度自信是新一轮制度建设的动力与保障,而新一轮制度建设必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现代性、有效性与法治性,从而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中国何以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传统文学和节日、中华诗词、传统中医、中国对联等。中国文化不但对日本朝鲜半岛产生过重要影响,还对越南新加坡东南亚南亚国家乃至美洲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以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那么,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在20142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6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有其深厚根基,是可以真正践行的。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甚至,我们正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的“小康”这个概念,也是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巨大考验和困难,有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开始不自信了。有的党员认为共产主义离自己太遥远,看不清摸不着,是难以实现的梦想;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带头搞封建迷信,带头参与宗教活动;有的党员热衷于看风水、请菩萨,遇事搞起了占卜、算卦,等等。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警醒。如湖南省娄底市烟草公司双峰县分公司门前的巨型石狮子。一些党政机关,近年青睐形体巨大、形态凶悍的西洋立狮,暗喻“辟邪”。价格高达每对20—30万元。再如河北省高邑县县委书记崔欣元主政期间,在县委大院门口不惜堵住一个丁字路口摆放一架退役战斗机、打造日月形花坛,暗喻“升官发财、飞黄腾达”。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当前,中国处于文化大国的崛起过程中,正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道路自信是对实现途径的自信,体现的是政治认同;理论自信是对行动指南的自信,体现的是思想认同;制度自信是对根本保障的自信,体现的是制度认同;文化自信是对精神标识的自信,体现的是情感认同。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才能更好的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二、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问题导向,从细处入手,向实处着力,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积小胜为大胜。”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抓好当前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扬我党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求真务实,针对薄弱环节,着力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16个省 (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高度认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86.3%的学生认为“到2020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86.6%的学生对“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表示乐观;分别有89.9%81.0%83.7%的学生赞同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超八成学生对师德师风建设、辅导员工作、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表示满意。

调查结果也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少数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在重大是非问题判断上存在偏颇等。这表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许多新课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科研轻教学,对思想政治工作投入保障不足,队伍人员缺口较大;个别高校阵地建设管理不到位,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个别教师思想境界不高,教书育人水平有限,不能很好为人师表,师德师风建设亟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内容等不能很好适应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要求,难以有效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冲击和挑战,时代性、创新性、时效性不够。这些都影响和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针对高校现状,我觉得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着力解决“假”的问题,切实在“真”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在有些部门存在图形式、讲假话、做表面文章等问题。有的学习教育“虚假”,满足于摘抄几段话应付检查;有的投入感情“掺假”,做思想工作面热心不热,缺少真情实感;有的工作落实“做假”,汇报工作报喜藏忧,搞“假检查”、报“假成绩”,抓工作末端落实不落地。究其根源,主要是少数同志价值观政绩观发生偏移,热衷于形式主义,违背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为战斗力服务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去伪存真,才能充分发挥好“生命线”作用。要坚持讲真理。始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真学真信真用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用立德树人的目标凝聚意志力量,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确保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说真话。始终把讲真话作为基本要求,营造“讲真话光荣、说假话可耻”的氛围,使报喜藏忧、溜须拍马的人没有市场,让讲真话、干实事的干部得到重用。要坚持用真情。始终坚持重心向下,大力推行心贴心、面对面、手把手、实打实的“一线式”工作方法,真心帮助师生排忧解难。如三鹿奶粉掺假事件,对三鹿、对社会、对国家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着力解决“虚”的问题,切实在“实”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在有些部门落实还不到位,存在“虚”的问题。有的内容“虚”,思想工作不看对象,落实上级指示上下“一般粗”,方法举措不切实际;有的形式“虚”,热衷于虚造声势、编经验,不注重研究解决学生现实思想困惑;有的标准“虚”,政治工作缺乏科学有效、相对量化的考评标准,组织评比检查和表彰奖励等缺少“硬杠杠”。

在今年59日举行的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防止‘虚’的问题”时,连续发问。有的学生借了高利贷去买高档手机、化妆品、奢侈品,有的甚至去赌博,最后发展到‘裸贷’。请问,这些学生的思想是不是出了问题?这是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非常实在、非常具体的工作,不是说可有可无的,如果做不好就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把握形势变化,了解师生所思所盼,对重要节点、重大事件、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以正视听。”他举例说,每逢重要时间节点,一些别有用心人士就会趁机发声干扰,高校在这个时候是不是更应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继承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坚持真抓实干,“虚”功“实”做。方法手段要实。坚持继承和发扬典型激励、谈心交心等好的传统,注重搞好心理疏导,为每名“重点”学生建立思想和心理档案;建好用好校园主阵地,用良好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纯正道德;积极落实“包联助”工程,发挥好联系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职能,把管思想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身上。分类指导要实。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人员思想实际,因时、因地、因情、因事制宜,实施精细化指导,确保工作指导符合实际、落到实处,防止搞“大呼隆”、“一刀切”,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标准要求要实。系统科学的量化政治教育、组织作用、作风纪律、履职尽责等内容的评估指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把学生精神面貌、现实思想问题、完成任务情况作为检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标准,细化检查指导方法,着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    解决好“软”的问题,在“硬”上下功夫。有些部门和个人把政治工作制度规定当作“软指标”,存在打“擦边球”、钻空子的现象。有的规定要求“软”,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但对“干与不干、干好干坏”缺乏完善配套的奖惩机制;有的贯彻执行“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搞变通,搞以权代法,甚至发生违规违纪问题;有的监管督导“软”,原则性战斗性不强,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浙江金华江南公安分局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努力推进队伍建设和各项业务建设,连续多年“零违纪”,被评为全省执法质量优秀单位,全省正规化建设优秀单位等称号。局长王浦虹感慨地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个笼统的‘软指标’,而是一条一款必须达到的‘硬杠杠’!如果能下好这颗‘子’,就能激活一盘‘棋’!”

事实表明,“软”和“硬”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只有强化法规制度本身刚性要求,坚持执行不打折扣,才能真正发挥法规制度的“硬效力”。要增强政治工作实效,必须强化法治思维,敢于较真碰硬。学用法规要有“硬”标准。按照“掌握共同的、熟记常用的、牢记本职的、了解相关的”原则,坚持把条令法规纳入学习、轮训、岗位实践的重要范畴,提出具体要求,并定期组织考核,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检查监督要有“硬”举措。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职能作用和群众监督作用,形成制度到岗、责任到人、问责到位的良好局面。

(四)着力解决“弱”的问题,切实在“强”上下功夫。当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效益还有一个“弱”的问题。少数党总支组织功能“弱”,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够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力,党内生活缺乏原则性战斗性;有的部门领导表率作用“弱”,自我要求不严、形象不正,导致“台上他说,台下说他”;有的思想政治骨干队伍“弱”,一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中存在年纪轻、阅历浅、经历单一等短板,带学生经验不够丰富。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必须注重在由“弱”变“强”上下功夫。要强队伍,大力培养双师型干部和人才。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选干部、配班子,切实把讲政治、善管理、懂教育的干部用起来。抓好一线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搞好传帮带和培训学习,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工作能力。要强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突出抓好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二级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设,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原则性战斗性,切实发挥组织的核心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要强作风,用优良作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突出基层风气建设,切实解决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不正之风。坚持领导带头,做到以上率下,以自身良好形象影响和感召学生。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的要求,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把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这面旗帜牢牢地、高高地举起来,把这面旗帜插到每一个课堂,插进每一名师生心中。


 

、坚持守土尽责,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即如何以帮助大学生“四个正确认识”特别是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为切入点,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突破仅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理为框架,以培养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立德就是确立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在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本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我们的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个人发展、轻团队合作等问题。立德树人就是要从学校的根本宗旨、发展任务、办学目标上着手,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把培养学生的目标、规格、要求等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立德树人是弘扬优秀教育传统的时代要求。中国的教育传统一直把德育放到重要位置,注重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我们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立德是历代教育家大力倡导的理念。1902年张百熙起草的《钦定大学堂章程》强调道德为先,把修身伦理作为培植人才的根基。《章程》开篇就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新中国建立之初,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第一要求,就是要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精神。五六十年代,国家提出又红又专的育人标准。尽管随着时代变迁,立德的性质和内涵有所变化,但立德树人始终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

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例如黑客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特定程度,控制他人电脑,已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勒索病毒,俨然是一场全球性互联网灾难,给广大电脑用户造成了巨大损失。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万台电脑遭到了勒索病毒攻击、感染。黑客通过控制用户电脑,锁定电脑内部文件,然后发信息告诉用户,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解锁。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随着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网络将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处在变革的新时代,立德树人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坚定师生的政治立场;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强大影响下,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师生中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市场经济多变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学会,如何培养信仰坚定、道德高尚、诚实守信的一代新人。

(二)立德树人的重点是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教育。一是围绕理想目标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任何一个执政集团要想获得民众广泛认同并追随其后,都必须有一个能够凝聚人心的理想或目标。在人们生活方式如此多样、思想观念如此多元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个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它就是中国梦,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牢牢占据价值的、道义的制高点,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中华儿女的夙愿,符合民族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期盼。主流意识形态以中国梦这一最大公约数来凝聚人心,汇聚正能量,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整合力和引导力。

二是在与错误思潮的舆论斗争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古人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历来是各种社会思潮较量、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战场。当前,我国处在社会深刻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社会思潮也多样化。但常有一些错误的思潮、极端的思想观点出现,有的宣扬西方普世价值,有的专拿党史国史说事。在意识形态工作上,要有阵地意识,在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其他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认识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危害,特别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强调要展开必要的舆论斗争,要有亮剑精神,主动有效地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在批判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演变”的概念。杜勒斯说:要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领导人身上。并提出了“和平演变”十恶招,大多都是针对青年学生的。1955年出生的刘晓波早年当过知青和工人,1984年硕士毕业后留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四年后,获文艺学博士学位。2009623日,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经检察机关批准后依法逮捕。2010108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因犯有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而被中国司法机关判处徒刑的罪犯刘晓波诺贝尔和平奖

三是以弘扬主旋律的方针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必须遵循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先进文化、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同时并存。在这种情况下,营造健康舆论环境非常重要,让先进的、有益的文化塑造人感染人引导人尤其重要。然而,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为了博眼球,总是热衷于假、恶、丑东西的报道,这让老百姓产生错觉,好像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堪入目的社会。但也应注意到我们青年学生中也的确存在种种不良现象,比如:校园欺凌事件屡禁不止。据媒体报道的如重庆女生因太邋遢被5同学围殴打成十级伤残;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1人被刑拘;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裸照;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女生99秒被扇32记耳光。

实际上,只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供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力量,才能使人民得到教化,社会获得道德向心力。在当前矛盾凸显期,宣传思想工作更要发挥凝聚共识、方向导引和鼓舞激励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当然,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决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阵地意识,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

四是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意识形态说服力。意识形态要有话语权、有吸引力需要从理想信念、价值关怀等方面打动人,但也需要从把握社会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说服人。真正的科学的意识形态必须紧扣时代,直面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不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教条上,只有能够解决问题的主义才具有合理性,才能够说服人,进而才能为民众所认同。习近平一贯强调问题导向,在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上,同样如此。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立德树人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过程。一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促进教学体系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首先,应构建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政治课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改进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大多数青年人对思想的教条说服存有抵触情绪,只有以鲜活事例感染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正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其次,通过思想政治课直接引导,文化知识课潜移默化的间接感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到每一次课堂,必然能使教学与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

二是大力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维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而且通过实践环节能够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增加其对理论的理解深度。

开展实践环节的开展途径可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比如组织道德论坛、道德宣讲等活动,把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血肉丰满的先进典型呈现在师生面前,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将“大思想”融入“小活动”,有效降低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建立健全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校外教育基地,打造校外实训基地,鼓励青年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发明创造活动和勤工俭学活动。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大学生认同教育的基础上,使其做到知行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推动者。

三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学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时代性和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建设优质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只有形成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接轨又能体现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生活,才能凝聚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

四是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书育人,师德为先,教师应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学生、感染学生,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教学水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例如周口的好校长张伟,2014317日晚,张伟巡查过晚自习后,在办公室突发脑干出血,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2岁。

五是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要在日常生活中为广大学生群体树立起一面旗帜,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带动身边同学进步的同时,同样能够使得自己的党员形象更加鲜明,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例如我院2009级机电工程学院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秦天。2010819日,他不顾个人安危,勇救落水同伴,不幸被激流冲走,献出了年仅20岁的宝贵生命。

六是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阵地。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一方面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空间,另一方面也可能将良莠不齐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冲击主流文化的教育功能。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传播媒介,充分发挥现代化互联传播技术,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阵地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坚持三结合,形成立德树人整体合力。把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各环节结合起来。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是主阵地。要把立德树人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德育和整个育人工作统一考虑,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有效机制。整合学校各方面的育人力量,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使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职责,学校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改变了师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对教育教学带来深刻变革。网上舆论工作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创新教育方式,鼓励开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的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进网络,开发优质在线课程,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播网络正能量。

把立德树人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教风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应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励的首要依据。广大教师要把立德树人转化为内心信念,把崇高师德内化为自觉价值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加强学风建设,鼓励潜心治学、求真创新,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完善师德建设的制度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把立德树人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校园文化积淀着学校的传统和精神,凝聚着学校的理念和追求,是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应该从学校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文化育人,以校训、校歌、文化墙等熏陶学生,同时发挥院系文化的育人功能,每个学院都要形成独具特色的院系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注重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组织主题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文化品牌,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文化的滋养。弘扬大学精神,彰显文化品格,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和育人功能,我们的教育就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同志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阵地意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牢牢把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遵循规律,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高尚师德师风的践行者、良好思想品行的示范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核发:0 点击数: 收藏本页
分享到
相关链接